Menu Close

巴菲特:高手的强大,在于做事情能够专注到极致!

专注力在人生的成长上,往往决定一个人最终的结果。

顶级高手,往往比普通人更专注

从长远看,一个人专注力的高低可能预示了他今后成就的大小。

比尔·盖茨(Bill Gates)与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第一次相识的时候,盖茨的父亲就分别给他们一人一张卡片,让他们在上面各写一个词,描述究竟是什么成就了自己。结果两个人的答案竟然一模一样,都是专注。

实际上,我们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情,不需要全面的优秀。我们在过去要求自己完美,而且要特别努力,结果却把身体耗得很累,结果还不一定好。

然而,我们都知道,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果每个板块我们都花精力去思考,花精力去完成,我们只能是每个板块都做不好,做不精。而我们只需要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就可以了,道法自然。

世间万物的规律,都是量变产生质变,当你坚持不懈地在一个领域深耕就一定可以开花,做好一件事就可以。

所以,真正的高手必定专注到极致。

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说:当我吃饭的时候,我就认真吃饭,无论是和好朋友还是和家人,我都喜欢与和我在一起的人聊天。我喜欢做我正在做的任何事情。我不喜欢一心多用,这会困扰我。如果我在阅读,我会完全专注于我的邮件。

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说:“抓重点不要被噪音蒙蔽。许多公司无法看清重点,把钱花在无法改变的产品上。以特斯拉为例,我们从不花钱做广告。我们把所有资金用于研发制造和设计。让汽车变得更好。我认为这是公司应有的运作方式”

巴菲特说:“专注是我人格中最强大的一部分。如果我对什么有兴趣,我就会真正感兴趣。如果我的一个新主题感兴趣。我就想要真正的研究他讨论他。我想要见真正参与其中的人。甚至我会不知道我的卧室墙壁是什么颜色的,我不关心物理宇宙,但是商业宇宙我了解。”

给人生做减法,实际上是一场人生专注的修行。

 

为什么专注对普通人来说,如此的难?

经过多年分析,我们发现普通人很难专注,而无法专注的原因无非两个:

 

1、觉得当下太无聊,所以追求更有意思的事情;

2、觉得当下太痛苦,于是追求更舒适的事情。因为身体受困于现实,只好让思想天马行空。

 

无论我们身在何处、经历着什么,只要现实中稍不如意,我们就可以让思绪上天入地,瞬间逃离困境,享受想象中的舒适和快感。

换句话说,就是分心走神的成本太低,而人的天性又是急于求成和避难趋易的,所以在默认情况下,我们都会不自觉地待在精神舒适区内。

可惜“走神一时爽”,事后我们就得承担走神带来的各种损失,其中最大的损失莫过于生命质量变差。因为走神时,我们要么沉浸过去,要么担忧将来,要么幻想不可能实现的情况,走神可以让我们活在任何时候,唯独不能让我们活在当下。

而生命是由当下的一个个片段组成的,身心合一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幸福专注的高质量人生,身心分离的片段组成的就是分心走神的低质量人生。分心走神还会造成拖延和低效。可见,分心走神的本质是逃避。所以,面对困难时,身心分离的人总会不自觉地退回舒适区,而身心合一的人则更容易跳出舒适区,直面困难。

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了全情投入和界限清晰的专注习惯,那他不仅能获得智力上的聪慧,也能获得情绪上的平和。经过长期的强化,他就能与其他人形成巨大差距,毕竟绝大多数人意识不到注意力分为行动和感受两个部分。

如果我们能早点知道这个原理并主动运用、修正,或许命运轨迹和生活质量都会有所不同。不过现在知道也为时不晚,因为只要一招即可扭转局面:让感受回归行动。

所以,普通人面对专注的过程中,很难聚精会神,本质是因为跳出舒适区很容易,直面困难太痛苦。那我们应该如何变得更加专注呢?其实是有科学的方法的。

 

我们如何变得更专注?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和科学家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经过大量的研究后指出:所谓天才,其实并不神秘,其本质是“正确的方法”加上“大量的练习”。

换言之,我们没有变得像天才般卓越,是因为方法不对或练习不够。

就方法而言,绝大多数人缺乏指导下的努力都属于“低效的勤奋”!即反复做某件事情,并指望只靠那种反复改善表现、提高水平。这种只靠重复的“埋头干”和“正确的方法”相去甚远。

那么,到底什么是“正确的方法”呢,通常包含四个特征。

 

1. 目标定义明确

比如你要写一个方案,那就告诉自己:方案的逻辑严谨、没有任何错别字、汇报及时、接地气等。而不是我要写一个好方案,类似这样宽泛的目标。目标定义越明确,注意力的感知精度就会越高,精力越集中,技能越精进。如果目标太大,那就将它分解成小目标,这样做也是为了使目标更具体、精细。

 

2. 保持极致专注

谁都知道专注的重要性,但沉浸的关键是要做到极致专注,也就是说,在短时间内投入100%的精力比长时间投入70%的精力好,因为专注的真正动力并不是毅力和耐心,而是不断发现技巧上的微妙差异和持续存在的关注点,精力越集中则感知越细微。

极致的专注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灵感的来源。

所以变聪明的秘诀就是:先保持极度专注,想不出答案时再将注意力转换到另一件与此来不相干的事情上。即事前聚精会神,让意识极度投入:事后完全忘记,让意识彻底撒手。这样,灵感和答案就会大概率地出现。

可见,好的学习模式是,在做A的时候彻底关注A,在做B的时候彻底关注B。A和B两件事情之间有非常清晰的界线。如果在做A的时候想着B,在做B的时候又想着A,那么意识工作的深度不够,潜意识也无法顺利开启,这种边界不清的习惯对能力提升伤害很大。

 

3. 获得有效反馈

一般而言,不论做什么事情我们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识别自己在哪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为什么会存在不足。缺少反馈,我们既容易出错,又容易走神,而且很难快速提升个人能力。

因此,有教练指导是极好的事,有老师批评也是好的,闭门造车式的练习不仅容易让人分心走神,也会让自己长期在低水平层面徘徊。

所以,想方设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反馈是不断精进的重要条件。如果条件有限,反馈也可以通过书籍影像、与他人交流或者自我反思来获取。

 

4. 介于拉伸区内

一味重复已经掌握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但挑战太难的任务也会让自己感到挫败,二者都无法使人进入沉浸状态,好的状态应该介于二者之间。

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心流》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模型,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厌倦时,说明应该提高难度;当人们对当前的活动感到焦虑时,说明应该保持这个水平专注练习,如此反复交替就可以让自己进入心流通道,沉浸其中。

我们每个人都必定有过这样的经历:因喜欢一件事而沉醉其中,忘记时间,不知疲倦,不管这件事是娱乐消遣还是学习研究,这种沉浸都是可遇不可求的自发状态。

但若想在某方面有所成就,就不能依赖这种不稳定的自发状态,必须建立稳固可靠的行为模式。因为我们面对的不仅仅是兴趣,还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核心困难。

 

也就是说,我们每天都要做那些让自己感到有些困难但又可以通过努力来完成的事情,即跳出舒适区,避开困难区,处在拉伸区。

天才是需要大量的练习,或者说正是“正确的方法”加“大量的练习”造就了天才。无论是谁,拥有深度专注的能力后,就一定能走向某一领域的高处。

 

所以,从现在开始,好好地审视自己吧。审视自己的注意力–是被动吸引还是主动选择?审视自己的沉浸度–是分心走神还是极度专注?审视自己的练习量–是浅尝辄止还是大量投入?

前人的智慧足以使我们走向卓越,只要用心拾取,我们一定能在进化的大潮中成就自己,造福他人。

 

 

文|周泰戎

图|Freepik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国海管理咨询公众号,巴菲特:高手的强大,在于做事情能够专注到极致!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