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李氏大药厂】李小羿博士:十年磨一剑的决心

从药理学博士到两家上市制药公司的总舵手,李氏大药厂和兆科眼科创办人李小羿博士,秉承创新研发的精神与信念,打造亚洲尖端的专科生物医药集团,造福于患者。

成立于1994年,李氏大药厂以香港为据点,专注于心脑血管、妇女疾病、肿瘤和罕见病的药物研发和生产。除了自研产品,也引进海外优质的成熟药品,形成丰富的产品管线,成为亚洲专科生物医药行业的佼佼者。

一款新药从研发到上市,过程需要约8到10年的时间,李小羿形容制药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才能把优质药品最终交付到病患手中。秉着十年磨一剑的决心,满足患者的需求,李氏大药厂明年将迎来创立30周年,也迈入了丰收期。

“我们从校园实验室起步,到现在能自主研发、销售上市,涵盖不同疾病领域的药物,在合肥和南沙都设有研发生产基地,从几人到上千人的团队,一路走来很多挑战,而最重要的是坚持。”

母亲埋下创业种子

李小羿是药理学博士出身,1992年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医学院,曾在美国制药公司沃纳-兰伯特(Warner-Lambert)从事心血管药物的研究工作。当年选择回国,为他埋下了创业种子的人,是影响他至深的母亲。

当年母亲患癌,他从美国回到香港陪伴母亲,看着母亲的病情反反复复,与许多病患家属一样,他深感无奈与失望,这也让他开始深思自己的事业道路,希望通过研发生产好药品,为病患提供最实际的帮助。

创业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当时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制药市场处于迅速发展阶段,也为他提供了创业的好时机。1994年,李小羿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签订合作协议,结合大学的资源和平台,以及个人专业知识,共建合资企业。“公司从校园实验室开始做研发,最初虽然设备简单,但大家专心致志,一心想做出好药物。”

1997年,药厂推出首款自研产品——注射用降纤酶,并在隔年于安徽省合肥,建立了自己的GMP生产厂房,踏出在研发生产上的一大步。此后,多款自主研发的产品相继上市,完成初始阶段的技术积累。

发展公司阶段,挑战之一是他和团队都是做科研出身的知识分子,在市场销售方面经验并不多,“我们在跌跌撞撞中学习,公司有一段时间是处于亏损的,我们那个年代也没有很多资本支持或创投基金的存在,靠的是家人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让公司生存下去,让现金流转正。”

2002年,李氏大药厂在香港联合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并于2010年转入主板,开创新契机。李小羿认为上市的好处之一是让更多人认识了药厂,也让他加快商业化步伐,让公司朝双线发展,自主研发,也到国外寻找优质药品,引进国内市场。

李氏大药厂及兆科眼科已于香港上市。

积累后的飞跃成长

从最初专注于蛇毒提取的药物研发,2003年药厂迎来了另一项突破,引进意大利心血管疾病药物可益能,一步步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加上成功上市,2007年终于转亏为盈。

2013年药厂的第二个生产基地,落户于大湾区南沙,“该基地与合肥基地起到了互补作用,让我们在研发和生产力上得到飞跃的成长。”

今年药厂也迎来重要的收成期,“罕见病是我们深感骄傲的一块领域,今年中国把7个罕见病药品列入了医保国谈,李氏大药厂的药品就占据了其中两个。”

药厂在罕见病药物方面,目前拥有4个产品,“十几年前、政策还不是很明朗的时候,我们便已开始了这方面的研发。”

替药厂制定发展方向,敢于披荆斩棘,走少有人走的路,除了企业家的前瞻性思维,也因为李小羿作为制药专家的背景,坚持从患者角度出发,在经常和医生接触和沟通的过程中,了解患者或医生的需求,从而开发和引进药物产品,满足需求。

他强调制药不是“短平快”的行业,“很多时候我们看个别的公司,在短时间达到飞跃的成绩,背后其实是长时间的累积,更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十年磨一剑,通过长期研究打下基础,当机会来到时,才能在短时间内把握住。”

在他看来,制药技术的突破,需要知识和研究工作的不断积累,在公司发展中,他也非常注重研发力,2013年投资南沙厂房后,在研发上的资金投入,就占据了总营收的30%。

“去年我们有7个产品获得当局批准,这正是多年来投入的结果。我们做制药的,根本就在于研发,只要有新产品,就有希望,公司才有发展的可能,因此就算面对挑战,我们都会继续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

药厂创建于香港,厂房之一设在南沙区,深度扎根于大湾区,这为公司的发展,创造了哪些优势和机遇?

“大湾区背靠香港,有优质的大学、人才和技术,政府也投入许多资金提供大学做研究,如果能把转化工作做好,和大学紧密合作,我们会有很多新机会。”

他也表示,大湾区生物技术产业比起长三角相对落后,“但是当你落后时,也是奋起直追的时候,政府在政策上也有很多优惠,鼓励创造不同机会。制药行业最重要的不外是三件事:资金、人才和技术,大湾区具备了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如果大家可以配合起来,未来10年会有更好的发展。”

药厂在2013年于大湾区南沙开设了第二个生产基地。

制药者的使命

2019疫情对各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在外界看来,这是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的契机,但他表示:“如果是制作疫苗、抗病毒药物的药厂,这确实有帮助,对我们而言还是有影响的,因为许多资源都集中到抗疫方面,其他药物领域的资源相对变少,对一般药厂其实挺挑战的。”

疫情让许多企业重新调整战略布局,他认为每家制药公司的能力和强项不同,他不追逐趋势,坚守信念,专注做自己有能力做好的事。“比如罕见疾病药物的研发,即使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我们十多年前就已开始着手。一个罕见病药物,从注册、研发到临床实验,可能要等十多年才能上市,因此很少人会做,但现在国家政策已改变,包括缩短药物注册时间,提高对少数病患人群的关爱等。默默耕耘,当机会来了,风一吹,你扬帆就可以出海。如果你等风来,才去造船,那阵风已过。”

制药过程漫长艰巨,但对他而言也非常有意义。

“将一个概念转化成可以真正服务于患者的产品,过程很艰难,但我常说如果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出一、两种有效的药物,就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我们对人体奥秘的探索永无止尽,只有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不断创新研发,才能制出更精准的药物,为患者服务。”

打造一家成功企业的关键精神,他也认为是坚持,并找到自己的使命。“你必须看得见你想实现的愿景。在这条路上,肯定有许多挑战,坚持不一定有多大的回报,但你相信自己做的事能造福于人,那肯定会有回报的。我们这个行业,投入时间长,有好的团队非常重要,出门也要有贵人相助,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很多人在不同阶段帮助你,你才有可能成功。”

对他人生影响至深的一句话,来自于母亲。“妈妈是个很简单的人,虽然没有念过很多书,但她常告诉我‘书中自有黄金屋’。我也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我们的药厂也发起活动,帮助香港家庭条件不是那么好的学生,为他们提供奖学金,让他们能继续升学。”

作为药厂创始人,他保持精力充沛、头脑清晰的秘诀是运动锻炼。“我最大的兴趣是打羽毛球。我从小喜欢运动,运动让人保持精力充沛,让我保持不服输的竞争精神。我和同事打羽球,他们比我年轻10几、20岁,如果打输了,我晚上就会好好想,明天怎么打赢他。我觉得挺好的,让自己在工作之外放松一下。”

或许也正是这份运动员般的坚毅意志,让这位药理学博士出身的企业家,撑过创业低谷,一步一脚印,引领药厂迈向高峰。

 

李小羿博士为2022年“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Asia Summit on Global Health)演讲嘉宾。论坛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及香港贸易发展局合办,《CEO杂志》是论坛的媒体合作伙伴。

2023年“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将于5月17日及1 8日举行,欲知详情,可浏览官网 https://www.asiasummitglobalhealth.com/

 

 

文 | 王莉雁

摄影 | 李氏大药厂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