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Close

谷歌、苹果、维珍集团都提倡的“内部创业”——内部创业者的崛起时代

鼓励内部创新,是大企业持续进步的方式,因此企业领导者们必须识别公司内的内企业家(Intrapreneurs),并投入资源培养,才能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业家是具有创新精神、远见卓识和悟性的群体。他们善于发掘商机,当现实中没有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适当产品或服务时,企业家们能够针对需求,进行产品概念的开发,而他们都必须冒着风险才能取得成果。

苹果创始人乔布斯(Steve Jobs)曾表示,身为一名企业家,就是要“在宇宙中留下印记”。这句话对全世界数百万的企业家来说也同样受用,他们有的虽然仍寂寂无名,但是他们在商界的创新和努力将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改变。

然而,这不表示所有的企业家都能成功,当我们听到一个创业成功的故事时,其实还有数以千计的失败例子。创业的资金高且充满风险,如果没有获得雄厚的资金投入和必要的资源,任何创新的商业理念都只会是纸上谈兵。

但是科技日新月异,未来充满不确定性,懂得持续创新,已是企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源自内部的价值

近年来,商界已经意识到创新的价值,不仅更积极吸引具备创新思维的人才加入企业,也更愿意投资在这些人才上。

内企业家(Intrapreneur)也称内部创业者,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吉福德·平肖三世(Gifford Pinchot III)在其著作《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提出,是内部(Internal)和企业家(Entrepreneur)的合成词,指的是在公司体制内富有想象力和胆识,敢冒个人风险来完成新事物的管理者。内部创业者一词出现后,即获得了极大的关注。

与企业家不同,内部创业者能在公司的现有框架内获得支持,能快速获得现有资源和资本的投入,在执行企划时也不会面临太多的限制。

作为公司员工的内部创业者,首要任务便是为公司带来创新和变革;他们的职责是通过新想法、项目和流程来进行创新,并在必要时改变规则甚至颠覆常规,从而为公司带来全新的发展。

美国商业书籍作家奥利弗·德米尔(Oliver DeMille)表示:“内部创业者以生产者的心态,来完成工作和领导团队。他们在管理部门、团队或公司时,用的是丰足的心态、对真实性原则的执着,以及对人和质量的无畏与信念。”

内部创业者为公司带来的价值,已被证实对公司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投资于内部创业者,即是投资在公司的未来。

研究表明,许多企业现今的商业策略,未必能在未来取得同样的成功。如果不着重投资于创新发展,企业便可能迷失方向,与市场脱节。

根据麦肯锡一项研究发现,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所饱含的公司,在1958年时的平均寿命为61年。而如今,许多公司的寿命不到18年。该项研究也预计,到了2027年,标普500指数内多达75%的公司将完全消失。

维珍集团(Virgin Group)的创始人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是享誉全球的企业家之一,他从集团成立之初就意识到内部创业者的价值。虽然布兰森是集团的首脑,但也必须依靠一群内部创新者来帮助他推动集团的发展。

布兰森曾在2011年,于NBC新闻的专访中透露:“如果公司里没有一群内部创业者,去寻找和开发机会,维珍永远不可能发展成一个拥有200多家公司的集团。”

 

培育内企业家,势在必行

为了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上与时俱进,一些全球规模最大的企业也纷纷效仿维珍集团的成功步伐,大力投资于内部创业计划。

IBM、雀巢(Nestlé)、空中客车(Airbus)、思科(Cisco)、强生(Johnson & Johnson)、AT&T、亚马逊(Amazon)、Visa、苹果(Apple)、3M、高盛(Goldman Sachs)、宜家(IKEA)和耐克(Nike),只是少数致力于内部创新,并且具有完善的内部创业计划和/或激励措施的企业。

自2004年以来,谷歌(Google)便提倡了“20%时间”的项目,要求员工们用20%的工作时间来思考他们谷歌的发展。

谷歌创始人拉里·佩奇(Larry Page)和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在谷歌首次公开募股时于信中写道:“这个项目赋予了员工们更多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也因此让谷歌获得了许多重大的进展。” 核心产品Gmail便来自其中。

其实,你不需要是拥有庞大资本的跨国公司,才能够投资于创新、培养内部创业精神。

虽然许多企业领导者都未必具备内部创业的技能和资源,但是有能力的领导者都能慧眼识珠,从内部发掘具有潜力的人才。只需要投入时间和资源,去倾听员工们的反馈、与他们合作,就能识别具备创新潜力的人才。

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资产。投资于人力资源,从而让员工提出创新的商业理念,或许将是推动企业走向稳定与成功未来的关键。

 

 

原文 |Kylie Matthews

原文 “Rise Of The Intrapreneurs” 刊登于 The CEO Magazine – Asia Edition 11月号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